呵呵,久未上來,竟見安老獨領風騷
平心而論,安老那兩篇大作的確有意氣用詞
之處,不然何以一文出而天下公論之?
或許安老文中卻有鞭僻入理之處,正所謂忠言逆耳,一如宋朝蘇洵朋黨論初成,其子大文豪東坡先生讀後也認為"太過分了",但是事實證明,日後北宋日後就毀在新舊政朋黨的禍亂
但是安老,集郵的最高享受正是怡情,次為益智
,恕我直言一句,現今集郵活動被喻為日暮西山
除了集郵本身是靜態活動有關外,每年以FIP規則的郵展正式對集郵新血輪加入的最大阻礙
FIP集郵規則固然提供了一個大家比較的準則
但是比到最後,要論成敗,最後關鍵於比老,比少,比貴三大因素,所以參展人莫不以此為
目的,但是年輕學子哪來的大量金錢去買這一些??
近年來比較有大獎的年輕一輩的郵集,都是以
子女為名,大人為實去參展的,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....
原圖卡郵集雖然較諸專題或者傳統集郵較為便宜,但以目前台灣獲獎最高的中華原圖楊理事長的建築之美郵集,遽聞至少花費他三十餘萬台幣,無怪乎集郵人口日漸稀少,就好像名畫拍賣會,會去看的人或許不少,但真正參與並樂在其中的永遠是那些富商人士.......
當前的集郵環境是如何讓集郵的樂趣傳播,讓不同類型的集郵方式借由自身的特質去吸引
集郵人,而不要再道不同,不互容,畢竟隔行如隔山,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專題怎麼不想想如何
讓專題集郵也能像原圖集郵在郵展時吸引全場目光?
倒戳,個人深惡痛絕,前年有位仁兄拿了一片
六十九年的中正紀念堂首日戳原圖卡向我兜
售,戳是舊戳沒錯,但是馬腳漏在明信片,出版社最早印片時間為75年的片(那一批還沒有中正紀念堂),居然蓋的到69年首日戳,真是怪事一樁,當時只是點破未購買,如今想想應該買下公諸於世才是,
就像諸位所說,集郵本事樂事,一牽利益就變質了.....
*嘉義1001於2001/05/28-08:25:27修改本篇文章*